王伟克:中国鸽坛“特比环”赛制深层分析

职业赛鸽网 发布时间:2015年07月24日

中国赛鸽运动发展到今天,自然筛选出具有自己国家特色的两种主流赛制,一种是“特比环”比赛方式,一种是赛鸽公棚比赛方式。本文的分析主体是前者。

    特比环赛的定义和特点

    现行2002版《信鸽竞赛规则与裁判法》总则第六条“比赛形式”词条中,对“特比环赛”的定义很简单:“比赛设大奖,必须购买指定的全国统一足环。”初看觉得简陋,反复读几遍,会感觉这一小段文字很精彩、很传神。正因为比赛设大奖,才吸引人参加,赛事才红火,可持久延续。必须购买指定的全国统一足环,有至少两重含义:一是只有使用官方统一制作的足环,才能举行特比环赛,主办方确定了;二是强制意义体现出来,信鸽协会会员自愿购买特比环当然可以,但是根据此项规则和裁判法,协会强制会员购买,并对购买特比环的数量下限进行界定,是有依据的。实践中观察,特比环式的比赛如火如荼,特比环供不应求的地方有之;特比环不受青睐,需要协会强制搭班购买一定数量的有之。但是不管热得烫手,还是冰凉冷清,特比环这种比赛形式,中国各地信鸽协会上下,总有看好的,赛制实行相当普及,一个字:热。热在当前。

    有人分析了中国式特比环赛制的优点:(1)奖面大;(2)规模大;(3)公信力强;(4)含金量高。笔者先做简单分析。奖面大,就是获奖面大,获奖机会多。规模大,好理解,公棚赛再热门,限于鸽舍容量和管理能力,到决赛时,有数千羽鸽子上笼即属难得了,远不如国内大城市大协会,特比环动辄数万羽参赛的规模。公信力强说法比较抽象,此处默认特比环赛公信力过关。含金量一词原指黄金饰品的纯度,引申意指事物的内在质量。含金量高,当然就是事物的内在质量高了。但是唯独这一点,在中国鸽界马虎不得,必须小心澄清。事物的内在质量高,体现在哪里?特比环赛制本身质量高还是参赛鸽主的操作能力高?亦或是参加这种比赛的赛鸽鸽质高?笔者利用某个平台做过鸽界比赛“含金量”的民意调查,结果令笔者大跌眼镜——中国鸽界参与者普遍认为,设奖多,奖金数额多的比赛,才谓“含金量高”!笔者叹服于这个说法更具中国特色!

    以下笔者分几个方面对特比环赛制做较深入地分析:

    一、中华文化历来有涉财低调的传统习俗。

    子曰: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(《论语?里仁》)。”意思是君子看重道义,小人才看重利益呢。不过,有署名文章鼎力推介特比环赛制的含金量,认为特比环赛制“参赛费不高,但奖金高,奖面广,奖金是参赛费数额的几十倍、几百倍,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”,颇有重赏之下没有君子小人之分的意味。原文继续推介:“有的比赛(指特比环赛——笔者注),参赛鸽数二三万羽,最高达到五万多羽。如此规模比赛的高位名次,特别是冠军鸽的含金量高不可估,影响之大,催人奋进。往往名不见经传的鸽主,一旦获得冠军,立即传遍大江南北,名和利接踵而来,一鸽登榜,满棚生辉;冠军鸽的长辈、平辈、子代鸽也将水涨船高,价值连城,给鸽主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”至此,特比环赛制的含金量真实含义和吸引点所在,都昭然若揭了。笔者无意从金钱角度褒贬特比环赛制,以“君子爱财,取之以道”带过。笔者的着眼点,在于赛制的技术含量。

    以决出胜负分配奖金的比赛,规定时间内有归巢鸽即可。台湾省的赛制在这方面表现得最典型,海上决赛,规定时间内只有“残存”数量的归巢鸽,也能顺利完成比赛,达成奖金分配行为。少到只有一羽归巢鸽,也有预定奖金分配方案——“伯马制”,其实已不是分配奖金,席卷而已。以上海市的特比环赛为例,上笼5万余羽,归巢鸽的打钟数据,只在分秒之间,参赛鸽能力质量之间,差别微乎其微。0.1秒的分速差别,作为获奖与否的计量数据单位,是可以操作的,赛鸽质量的区分,能用0.1秒作为单位吗?浦东与浦西,一分钟内600羽、10分钟内6000羽,都戴着300元一枚的特比环,就此“一枪头”的比赛,1000名以后的名次,即使组织者好意思上榜,意义呢?效益呢?40000多羽的“后名次”鸽(不可能都回来),都是壮烈的牺牲者?它们的长辈、平辈、子代鸽怎么处置?它们能有子代鸽吗?不要说戴什么特比环,就是一枚普通的统一足环,实行国际鸽联的“鸽王”赛制,短程赛两年10次以上最好的成绩叠加,计算出一羽鸽子的真正的比赛能力,评估出一羽鸽子概率很大的种用价值,不更好吗?即使放不下“经济效益”、“社会效益”,普通比赛设置大奖不是也能达到目的吗?戴着特比环的赛鸽,到了临门一脚的时候,恰逢状态低谷期,硬着头皮也得上,有些资质的鸽主,已经知道输在上笼前了。但是有些资质的鸽主,在每一次大奖赛之前,也能相当准确地看出自家哪一羽、哪几羽赛鸽更有获奖可能,精准参赛,比死活都得上,“含金量”当然更高。

    二、特比环都是预售环,春挂秋赛。

    笔者认为这种预售足环“秋后算账”式的赛制,带有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因素。最好的种鸽最有可能作出“可以打特比环的幼鸽”,这种和尚头上的虱子般的真理,不如说是一种吊人胃口、自欺欺人式的自我麻醉。最好的种鸽的后裔,质量最终如何,需要在比赛中实际检验——在多次比赛中反复检验,甚至,在不止一个年度的幼鸽和成鸽比赛中才能彻底检验。这样无法隐藏一切偶然因素的质量检验,戴一枚普通足环足矣。“只有当年秋季的特比环大赛才能真正检验出幼鸽和种鸽的真实质量”这句话,即使笔者不说,一定会有人说的,为什么这样说?此说成立吗?“只有戴特比环的鸽子才是好鸽子”,那戴特比环的天落鸟呢?

    再好的种鸽,也不能每一只后裔都是绝佳的,同窝两羽幼鸽就有差别,甚至是悬殊的差别。不因为鸽主给这些幼鸽戴的是特比环,它们的质量就上了一个层次,都有了成为优质鸽的保证。特比环与普通环的当年幼鸽之间,赛出“有心栽花花不发,无心插柳柳成荫”的结果,相信每一个领略过特比环赛的鸽主,都有可能遇到。鸽主戴挂特比环时的预判,有着诸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。戴特比环的幼鸽,有夭折、体弱、游棚、失踪(原因很多,诸如撞死、撞伤、天敌、劫掠等)、训放期间才显示定向能力不好、鸽主对其发育状况不满意、种种原因戴环时机迟了导致月龄不够等等。

    有一位资深竞翔负责人感慨地说过:多年的数据显示,特比环最终的上笼鸽,从来不到售环数的一半!近年来随着会员养训能力的提高,笔者某次注意到,特比环大赛的上笼鸽数量,约等于售环数量的60%左右。40%到二分之一的投入和理论上的有权参与者,成为了绝对失去了竞争机会的纯分母,这样的赛制合理吗?大半年前的特比环戴挂行为,有多少盲目的“赌运气”的成分?以上各种意外原因都摒除,鸽主手握秋季人为和自然共同汰选出来的精壮幼鸽,择其优中之优,参加指定大奖式的、类特比环比赛,不是更精彩,更有把握,更有意义,更有含金量,更有科学合理的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”?两年间,一羽赛鸽总是在它状态最佳的时候上笼参赛,其意义胜过一次性的特比环赛多少倍数?可以全面彻底无死角,真正检验出优质过硬赛鸽的比赛形式,最有含金量。

    三、跟公棚赛一样,地方上的特比环赛制,也往多关赛形式上靠拢——这是大势所趋、形势所迫。

    一次性的比赛,一战定乾坤的赛制,不能真正检验出赛鸽的真实质量,这已渐成中国鸽友的共识,所以特比环也在增加比赛次数,如上海市即衍生出幼鸽特比三关赛,大连市则早就将特比环赛制定为二关以至于三关赛。应该说,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赛鸽质量检验的准确性,但是还不够彻底,不够完善。为什么明知道特比环赛制有缺陷,还有不少人对此趋之若鹜呢?有推崇特比环赛制的署名文章阐释原因:特比环赛制“吸取了公棚赛的同龄鸽参赛、大小养鸽户获奖机率相对均等,较高的获奖额度等”;“投入少、回报高缴纳参赛费数相对较低,获得的奖金却较高”;加上前面引用的“一旦获得冠军,立即传遍大江南北,名和利接踵而来……”标准一点说,这是特比环赛制的经济吸引力,说得露骨一点,就是赌金钱。

    “参赛鸽产权仍属鸽主……鸽主对参赛鸽可以精心调教、各施绝招。”“同龄鸽比赛,互不知道对手鸽的优劣,在同一条起跑线上,其变数便是如何精心调教,从赛鸽品系、血统选择到配对、育种;从疾病预防到疾病治疗;从喂养饲料到保健品的选择使用;从训放强度的安排到比赛状态的控制等。每位鸽主都能充分施展各自对赛鸽的调教能力、管理水平和聪明才智来实现自我价值”。这一点没什么可以鄙薄的,亲手操作的愉悦感、获胜的满足感也很有吸引力,这个方面可称作是赌技术。笔者崇尚这种亲手操作方式体现出的能力和实力,认为比公棚赛鸽主全程都“捏着眼皮擤鼻涕——使不上劲”的状况,更有科学道理和技术含量。放眼赛鸽运动发达国家,无论高手还是新人,都取亲手操做赛鸽一种方式,赛鸽公棚形式和数量,聊胜于无,赛鸽运动发展,正常、领先、持续,好的赛鸽——种鸽源源产出。反问大爱特比环赛的中国鸽人,您的浑身解数播撒到赛鸽活动的全过程中,年年进步、全棚开花、逢赛胜出、技艺精进不好么?为什么上穷碧落下黄泉的,就把力气使到这一次(特比环)“一枪头”比赛中来呢?这不是典型的“赌一把”吗?赌赢了这一把,名次鸽是真正的好鸽子吗?赌输了这一把,戴300元特比环的鸽子怎么办?继续参赛,反复检验?那还用戴特比环,普通环不是完全可以做到吗?特比环赛制的组织方,是不是用这种特殊比赛环(价格也很特殊啊),吸引大家赌这一把(就一把)呢?参赛者思考过没有,是不是周瑜打黄盖?

    四、继续分析。

    普通比赛,获奖名次通常占总参赛羽数的5%,除了前十名(甚至只有前三名),后面的名次奖金数额递减,可能令参赛者感觉“鸡肋”了,这可能是不少参赛者追逐 “奖金高、奖面广”的特比环赛的原因了。但是特比环赛制获奖人数量依然有限,尤其是参赛人数奇多的情况下。“明知道多数人拿不到名次和奖金的情况下,参赛热情还是有增无减”的原因何在?推崇特比环的文章给出的答案是:

    第一,赛鸽参加各场比赛的赛点、赛线、赛距各不相同,比赛结果必然存在偶然性,从而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。

    第二,天气的好坏对不同品系的赛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,有的品系赛鸽遇到坏天气反而能获得好成绩,比赛飞行沿途还有天敌的侵袭,不可预测的因素太多,导致偶然性的产生,真所谓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。

    第三,“特比环赛”不同于公棚赛,其一家一户的归巢地点、方位不同,风向往往是决定成绩、名次好坏的关键。赛鸽比赛由于存在一定的偶然性,竞争激烈与希望机会并存,有很大的悬念,往往能心想事成,能将悬念、梦想变成现实,因而极大地激励着参赛者的热情和积极性。

    这种号召意识与参赛心态,与其说是赌天候,不如说是赌偶然、赌意外了。作为一次性比赛,尤其是重奖之下的赛事,参与者的心理和欲望,确实可想而知。笔者认为,国际鸽联推行的“鸽王”赛制,跨年度多次最佳数据叠加的成绩生成规则,就是消弭赛鸽运动中的任何偶然性和意外,全面彻底检验一羽赛鸽的真实能力,任何瑕疵和偶然性无以遁形!这是“鸽王”赛制本身无可指摘也无可替代的科学性、合理性所在,也是长期使用“鸽王”赛制的国家,优质赛鸽源源涌现,性能持续提高的根本原因。把话说透:赌偶然性就是一种投机心理,偶然性持续出现,那就不是偶然了。这种心态的参与者,不会青睐多关特比环赛制的,偶然不能复制,这也是特比环赛制本身先天致命缺陷的体现。

    总结一下:

    1、真正好的比赛形式,不一定直接体现在比赛本身所涉奖金额度方面。追求和利用比赛的不确定性,单纯被金钱吸引、支撑的比赛形式,偏离了赛鸽运动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。比赛诸元设计合理科学,既能检验出真正的好赛鸽,也能为培育和检验好的种鸽作直接贡献,有利于赛鸽运动科学有序、永续发展的赛制,才是真正的好赛制。

    2、赛鸽强国的标志,不在于驯养赛鸽总量的多少、比赛次数的多寡,以及比赛距离是否超远超长。而在于培育优秀赛鸽品系和数量方面,技艺高超、能力强盛、持续领先,为世界赛鸽运动实质性的贡献大。

    3、前中国信鸽协会副主席张怡先生,在2011年全国信鸽协会工作会议上讲话中,提到“强化娱乐功能,淡化博彩意识”。笔者感觉这是对中国鸽界发展趋势进行适当调控,对中国鸽界组赛意识进行宏观引导的正确战略思路。凡事物极必反,中国台湾省的赛鸽活动,已经基本是赤裸裸的豪赌了,绝对不是赛鸽运动的创举和发展方向。大陆鸽界对此应当有清醒的认识,不要盲目仿效和跟进。

    4、以上是笔者围绕“特比环赛制分析”的一些个人粗浅认识及看法,未必正确,可能失于一管窥豹和以偏概全。今以此与中国鸽界有识之士探讨,做引玉之砖。

    5、国情民情是很顽固的东西,要改变很难。中国鸽界可能出现就是喜欢博彩、博大彩,越大越好的长久局面。在把鸽子当做赌具,以此盈利才是目的之心态意识下,做不做真正的赛鸽强国,是否能培育出优质赛鸽品系,也就无所谓了。中国的赛鸽网站论坛上,出现率最多的一句话,是“能赢就行”。对此,笔者自认是有清醒认识的,不知一众读者意下如何?

鸽友评论

请勿提交非法信息和广告,违反者封禁账号,谢谢合作~